"I saw 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destroyed by madness, starving hysterical naked,dragging themselves through the negro streets at dawn looking for an angry fix."
本片的導演是曾以《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The Times of Harvey Milk)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Rob Epstein&Jeffrey Friedman,監製是《Milk》的導演葛斯范桑,男主角是《Milk》的男配角James Franco;於是我原本以為《Howl》會是一部描述Allen Ginsberg生命故事的傳記電影,就像《Milk》描述Harvey Milk那樣。
結果不對,但也對。
這是一部以美國beat generation的代表大作〈Howl〉為主角的電影,而〈Howl〉就是Allen Ginsberg的生命故事。全片以詩中場景與意境的想像動畫、Ginsberg的訪談內容以及爭取言論自由的法庭攻防戰這三條主線互相穿插輔佐,重現當時美國法政與文藝圈之間矛盾的氛圍。
很喜歡辯護律師在法庭上的陳述抗辯,若是對於自由的信念堅定不移,那麼說出的話語都將擲地有聲。辯護律師將訴訟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對於文學作品,我們該在意的不是那些被拆解的詞句,而是整體的內在靈魂-判決結果並不只是影響到Ginsberg和出版商,而是會讓整個國家的言論自由精神蒙塵。
這場戰爭最後是出版〈Howl〉的書店「城市之光」勝利了,城市之光也成為了自由精神的象徵,直到今日仍是重要的文化資產與書迷的朝聖之地。諷刺的是,看完此片後幾日,在網路上看到了中國整肅時事評論雜誌的新聞,由衷感到心寒與無奈;五十多年後我們身處的現代,言論自由仍然是許多人拼了命爭取的權利,前景卻一片黯淡無光。
「當你懷抱是高樓大廈是如此龐大的心情,走在街道上一整天,你一定會感到排山倒海的壓迫。寫作是一樣的事情,你要進入那個狀態,就必須寫上一整天。」
照著記憶打的。這是片中Allen Ginsberg説的一段話,而我當下就被打中。寫作是看見未知的自己,當年的Ginsberg用打字機打字,現在我們用電腦鍵盤輸入,但是那種敲打的聲音仍共享著某種迷幻的魔力,引導寫作者們在文字的漩渦裡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寫作是一種漸進過程,而不是單純的目標實現。寫作是風景,不是目的地。
James Franco舉手投足間都在發光,James Franco is Allen Ginsberg。身為無藥可救的重度小詹迷,我根本是從頭到尾癡癡傻傻的盯著螢幕。繼《Milk》的Scott之後再度演出男同志,小詹似乎找到了一種既平靜又澎湃的姿態來詮釋這類的角色,不過火也不畏縮,就像這張劇照一樣自在自得(左邊為Ginsberg一生的伴侶Peter)。
↑小詹登上〈The Advocate〉雜誌10月份封面,
上頭寫著:「James Franco plays gay so often (and so well).」
演完Allen Ginsberg,小詹要自編自導自演《The Broken Tower》,是另一位美國詩人Hart Crane的故事,他在32歲就自殺身亡,結束短暫生命。
期待接下來勵志小詹的《127 Hours》和諧星小詹的《Your Highn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