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3

《神秘化身》The Likeness,親密與崩壞

(2008)

「暈眩幾秒之後,我懂了。是我和法蘭克造成的,是我們一骨一肉讓蕾西從無到有的降臨世間,讓她擁有臉龐和肉身行走了幾個月。但當我們將她拋棄,她卻無法滿足,於是花了四年時間救亡圖存,終於從黑土與夜風之中掙脫而出,隨即呼喚我們來到這裡,讓我們看看自己做了什麼。」

 「房間很小,照理說應該平靜而哀戚。陽光斜斜的穿過屋頂裂口,擠過爬滿窗子的樹枝,有如粼粼波光...然而,有經驗的人都曉得,屍體會改變一切。那巨大的沉默與有如黑洞的空無,時間靜止,分子凝結在不動的屍體周圍,死者得知生命最終之謎,卻無法對人訴說。一般死者只是屋裡的一件東西,但被殺害的死者不同,他們並不孤單。沉默有如震耳欲聾的吶喊,空氣中佈滿斑紋與手印,屍體烙著冒煙的標記,是方才緊抓死者不放的人。是兇手。」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小說文筆都貧乏不對味,試試Tana French吧。



親密關係的崩塌瓦解與灰飛煙滅需要多少時間或步驟?

在《神秘森林》的薇絲塔行動之後所有人都筋疲力竭,凱西和羅伯更是徹底分道揚鑣。凱西黯然離開重案組,躲進了家暴組,穿上「專業套裝」,和山姆穩定交往,試圖繼續自己的人生。直到她看見蕾西的屍體。這女孩有著和她一樣的臉龐,用著她在臥底時期的假名,像是接收了凱西與當時的上司法蘭克毅然決然中止的生命。

距離讀完這本小說已經一個多禮拜的今日,我仍然清清楚楚記得山楂林屋裡每個人的模樣,蕾西,丹尼爾,艾比,小瑞,賈斯汀,甚至有時會想起這五人某個時刻的互動,以及,免不了的,他們最終的結局。我有時候會以「能不能夠記住角色的名字」這個標準來判斷一部小說或電影於我而言的深刻程度;角色們必然力求被塑造得有血有肉,他們不該是用完即丟的一次性物品,而該像個你我身邊真實的人物,如此故事情節才能夠讓我們的心隨之起伏擺盪。我記得他們的名字,因為對我來說他們就像是真實存在的朋友-當這個故事已經寫進你心坎裡了,怎麼可能忘掉那些名字?

(以下有劇情)

山楂林屋是丹尼爾一手打造的烏托邦家庭,而烏托邦之所以為烏托邦必定有其限制與困境,這些他一定一開始就知道了。但丹尼爾有著與現實對抗的覺悟,他曾經說過:「現實,我一直對這個詞很著迷。你們發現沒有,這個詞只有某一群人會用?對我來說,所有人都活在現實裡,這一點根本不證自明。...但這群人顯然對現實有非常侷限的定義,我覺得他們的定義很神秘,而且他們強烈希望別人也遵守同樣的定義,簡直到了病態的程度。」於是他頑強的認為只要讓事情發生了,即是永恆存在。就算必須付出「生命暫停」的代價,只要能夠確保他所愛的人都在他眼見所及的世界,外在一切都不再重要,「過去」的記憶更是毫無留戀價值,於是和大家約定再也不談過去。但是丹尼爾之外的其他人呢?他們有辦法永遠順從這些不成文的守則嗎?賈斯汀愛著小瑞,艾比愛著丹尼爾,丹尼爾則神秘曖昧的周旋在女孩之間,但蕾西懷的卻是小瑞的孩子...有人就有愛慾,有群體就有矛盾,山楂林屋的圓滿表象注定破局,但誰也沒有料到會是一首如此暴烈殘酷的賦別曲。

整個謎團其實非常單純,單純到有些孩子氣,但我們跟隨著假扮蕾西的凱西一步一步進入山楂林屋,跟著大夥兒一起過日常生活,作者不厭其煩的描述每一個細節,他們如何親暱肢體接觸,如何合力整修房子,如何在學校圖書館看書,如何在夜晚興起喝個爛醉;日常生活的展現是建立情感最直接深刻的媒介-所以像《秋刀魚之味》那樣的電影才日久彌新-就是因為身為讀者的我已經自以為融入了屋子裡每個細節、了解了每個人的性格和優缺點,所以最後那場怵目驚心的大崩壞結尾彷彿像是直接揪著我的心在我的耳邊吶喊一樣,字字句句的力道都可以逼出眼淚。

《神秘化身》是那種會留在心裡沉潛很久,然後用自己的生命歷程去對比參照的作品,非常了不起。我們一定都曾經和別人建立如此親密的友誼關係,可能是高中或大學時期,然而歲月悠悠,經歷了那些所有人都從此不再提起的秘密之後,最後留在身邊的還有幾個呢?

我們只能記得,「真相是命運最冷酷也最反覆的神祉,倘若真相接受你效力其下,它不會拿走你想給的,而是奪去它想要的。 」



我一直在書中尋找羅伯的身影,大笨蛋羅伯。凱西在重案組和眾人進行臥底的討論時,她說:「可惡,我好想羅伯。...我願意犧牲一條手臂交換羅伯出現片刻,站在歐凱利背後,嘲諷似的輕挑眉毛,直言我頂替死者不可能成功,因為死去的女孩美麗多了。」然後在臥底時期心慌意亂時她曾經撥過一通電話給羅伯,卻在羅伯意識到可能是凱西時便掛掉了。大笨蛋羅伯。凱西要嫁給山姆了啦。

還沒有看過任何Tana French作品的人,我會推薦先看《神秘化身》再看《神秘森林》,雖然我看了《神秘森林》就已經被抓得牢牢。期待現在已經放在我手邊的《神秘回聲》,A faithful place,法蘭克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