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俗的我必須先按個「讚」!!!!!!!!!!!!
導演、編劇、演員、剪接、配樂的全部到位,所有環節如密合的齒輪般運轉出一部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傑作。看完電影,回家開電腦登入Facebook,那種虛實交錯的奇妙感覺真的很棒。
人物傳記一向都不好拍也不討喜,而年僅26歲的Mark Zuckerberg雖然身為Facebook創辦人,也是TIME雜誌的2010年"Person of the Year",但他畢竟是這一兩年才隨著FB的竄紅而迅速開展出知名度的人物,我們對於既不愛社交圈也不是媒體寵兒的他,認知其實很有限。當初知道大衛芬奇要拍一部關於FB誕生秘辛的電影,老實說也不是太期待,回想原因可能是因為我也不知道從何期待起。
之後電影上映了,身邊的朋友有褒有貶(不管是哪種意見都是寫在Facebook上喔),我固定收看的影評人們倒是「讚」聲不絕,但那個檔期的院線片我已經看了The Town、告白、看見魔鬼、Red、Howl等,這表示...我已經把錢花完了。然後我只能眼睜睜看著社群網戰非常風光的連拿幾大獎,我卻還沒有看過。
左盼右盼終於盼到二輪上片,我在第一週就迫不及待的跑去看了。我必須說,甚至我根本還沒看完這部電影-更精確的說,在哈佛的網路工程師說出那句:「哈佛網路要掛了」的時候-它就徹底征服了我;而這時電影其實才剛開始15分鐘呢。我們都知道電影的開頭很重要,好的開頭可以留住觀眾,無聊的開頭則讓電影頂多從50分起跳。《社群網戰》有著非常大膽的開場,從那句「你知道中國的天才比美國多嗎 ?」開始,Mark和前女友Erica在酒吧進行了一段連珠炮般的對話(但幾乎都是Mark在發言),Mark焦慮著是否能夠加入功成名就的終南捷徑-終極俱樂部(Final clubs),同時對於學歷比較低的女友展現毫不掩飾的輕蔑態度。這段對話最終以Erica氣炸走人作收,我們也在電影開始幾分鐘內,就看見了Mark身為SATs滿分天才的孤高傲慢與期待被看見的迫切渴望。
Rooney Mara在片中飾演戲份不多但非常關鍵的Erica,
她將是大衛芬奇下一部電影-美版《龍紋身的女孩》女主角莎蘭德。
Mark走回哈佛宿舍的路上,響起了〈Hand Covers Bruise〉這首或許是2010最好的配樂,緩慢的鍵盤單音配上電子樂音,冷冽疏離但暗潮洶湧,底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而後Mark為了洩恨,一邊喝酒一邊駭進各棟宿舍的學生資料庫,寫出了讓使用者比較住宿女生長相的網站「Facemash」,短時間內網址傳遍哈佛,不睡覺的大學生都在三更半夜玩起了正妹二選一的遊戲;於是這時我們的網路工程師便從睡夢中被吵醒,然後說出了那句台詞:「哈佛網路要掛了」。劇情走到這剛好是15分鐘多幾秒,像個長樂句終於有了短暫的休止符,一氣呵成,氣勢萬鈞,完整緊湊又飽滿,是我看過最神乎其技的開場與破題,在一個多月之後的今天,我依然可以細數所有的對話和情節。
Facebook王國是Mark一手打造的終極俱樂部。Phoenix邀請了他最好的朋友沒有關係,只能進入雙胞胎兄弟的俱樂部自行車房也沒有關係,他要自己創立一個,而且是最好的。在Mark、Eduardo和 Winklevoss雙胞胎四個大學生之中,Mark是唯一沒有提過父親的人(唯一的一次是他傳訊息給雙胞胎說他要去探望父母,這不算);Eduardo提了三次,「你不會知道這對我爸的意義」和「這下我爸要看不起我了」;雙胞胎更不用提,他們把爸爸掛在嘴邊,也靠著父親的雄厚人脈和資源過著一帆風順的人生。Mark沒有後盾,也從沒想過依賴他人,更不在乎來自權威(父親和長輩、校方和律師)的壓力,他只有自己一個人,只靠自己的腦袋打天下。說來諷刺,全球最大社交網站的創立者,是個不社交也不會社交的人。
許多人認為電影醜化了Mark,我倒不這麼認為;電影把Mark的自傲自信與自私描繪得入木三分,對我來說這樣的傳記故事反而可信並能讓我理解這樣類型的人-許多在各領域叱吒風雲的名人身上都帶點黑暗特質不是嗎?《社群網戰》改編自《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 The Founding of Facebook A Tale of Sex, Money, Genius and Betrayal》這本書,但無論是書或電影,Mark Zuckerberg都沒有接受訪問,他曾經表示「我希望在我還活著的時候不會有人拍我的電影」。所以其實這整段所謂秘辛的臉書創立過程,都是根據關係人們的說詞和訴訟書面資料所拼湊而成的,然後再加點電影的戲劇效果,放大那些起承轉合,滿足觀眾的八卦性格和偷窺慾。所以也許可以這樣說:《社群網戰》就是Mark Zuckerberg本人的Social Network,是他的社會網絡糾結纏繞成這部電影。而當然我們的評論也只是根基在這些第二手資料上,真正的Mark Zuckerberg是什麼樣的人?這些故事的真實度究竟有幾分?這位社群網站奇才本身,就是一個對網路似近猶遠特性的最好詮釋。
Facebook王國是Mark一手打造的終極俱樂部。Phoenix邀請了他最好的朋友沒有關係,只能進入雙胞胎兄弟的俱樂部自行車房也沒有關係,他要自己創立一個,而且是最好的。在Mark、Eduardo和 Winklevoss雙胞胎四個大學生之中,Mark是唯一沒有提過父親的人(唯一的一次是他傳訊息給雙胞胎說他要去探望父母,這不算);Eduardo提了三次,「你不會知道這對我爸的意義」和「這下我爸要看不起我了」;雙胞胎更不用提,他們把爸爸掛在嘴邊,也靠著父親的雄厚人脈和資源過著一帆風順的人生。Mark沒有後盾,也從沒想過依賴他人,更不在乎來自權威(父親和長輩、校方和律師)的壓力,他只有自己一個人,只靠自己的腦袋打天下。說來諷刺,全球最大社交網站的創立者,是個不社交也不會社交的人。
許多人認為電影醜化了Mark,我倒不這麼認為;電影把Mark的自傲自信與自私描繪得入木三分,對我來說這樣的傳記故事反而可信並能讓我理解這樣類型的人-許多在各領域叱吒風雲的名人身上都帶點黑暗特質不是嗎?《社群網戰》改編自《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 The Founding of Facebook A Tale of Sex, Money, Genius and Betrayal》這本書,但無論是書或電影,Mark Zuckerberg都沒有接受訪問,他曾經表示「我希望在我還活著的時候不會有人拍我的電影」。所以其實這整段所謂秘辛的臉書創立過程,都是根據關係人們的說詞和訴訟書面資料所拼湊而成的,然後再加點電影的戲劇效果,放大那些起承轉合,滿足觀眾的八卦性格和偷窺慾。所以也許可以這樣說:《社群網戰》就是Mark Zuckerberg本人的Social Network,是他的社會網絡糾結纏繞成這部電影。而當然我們的評論也只是根基在這些第二手資料上,真正的Mark Zuckerberg是什麼樣的人?這些故事的真實度究竟有幾分?這位社群網站奇才本身,就是一個對網路似近猶遠特性的最好詮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